您当前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综合资讯 > 国际资讯

丹麦打造“暴雨管理”品牌

时间:2017-02-08 来源:黄河报
分享到:

    圣·安娜广场是丹麦首都的著名地标之一,广场狭长,一直延至新港。如今扩宽了街心公园,安置了休闲设施和儿童游乐场。但不惹人注意的变化细节是,两旁新栽的树间,每块绿地都呈下凹式;路面用花岗岩石块或厚木板铺成,耐用、美观,更重要的是:渗水。 

  这是目前哥本哈根正在建设的气候适应型项目之一:一遇暴雨,下凹式绿地便起到存储雨水作用,雨水通过绿地下面的管道,一直流到海里。按设计,这个项目可抵御百年一遇的暴雨,总投资额为7亿丹麦克朗(约6.9亿元)。 

  这仅是这座海港城市庞大规划中的一角。2011年,哥本哈根出台气候适应规划,2012年,又出台暴雨管理规划。根据市政府去年年底消息,300个相关项目又得到了批准,将在未来30年内完成。按此宏大蓝图,哥本哈根未来将能抵御百年一遇的暴雨。而这一宏愿,恰恰来自6年前的一场史无前例的暴雨。 

  社会大讨论   

  时钟拨回到2011年。当年7月2日,哥本哈根遭受了史上罕见的暴雨袭击,不到3小时,市区降水量达到了150毫米,这相当于哥本哈根2个月的平均降水量。尽管没有造成人员伤亡,但这次暴雨是丹麦自1872年建立气象数据以来有记录的最大一次暴雨。 

  最强暴雨的两个月后,丹麦环境保护部气候适应研究中心邀请了首都大区的市政委员会,召开研讨会,介绍气候适应措施,交流对这次暴雨的看法。类似的研讨会相继在丹麦其他大区陆续召开,如哥本哈根市能源处的“暴雨——我们怎么办”会议,丹麦工程师协会的“以蓝色、绿色措施来处理城市雨水”会议等。 

  次年,国会举行了如何应对未来暴雨的讨论,政界、企业界、保险业及建筑业的代表到会,环境保护部部长和哥本哈根市市长分别做了发言。从2011年秋至2012年夏,类似的会议在丹麦全国相继召开。 

  而在2012年预算上,哥本哈根开始砸下重金。哥本哈根市政委员会应对暴雨做了1亿丹麦克朗的专项拨款。同时,国会从当年预算中拨出1080万丹麦克朗,组织专门的气候适应行动委员会,帮助市政府制定规划。气候适应行动委员会在行政上隶属环境保护部,第一项工作便是制作丹麦未来气候变化风险的数据模型,并提出对策。 

  在这种背景下,哥本哈根市政府于2012年颁布了一项暴雨管理计划。这项计划跨度为20年。哥本哈根市政府的官方网站上每天都向市民通报各类消息,并征求民众意见。有时遇到新的市政项目,如修建新街心公园或是小区改造,市政府便在网上发通知,邀请大家前去市政厅观看规划方案,和市政府官员、设计师当场交流。这种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,帮助设计师形成方便公众的设计方案。 

  资金来自水费提价 

  哥本哈根暴雨管理规划的理念很简单,即气候适应并非坏事,雨水并不等于废水。通过雨污分流,不仅可以利用雨水,还省去大量铺设地下管网的费用。据哥本哈根市的计算,若是用传统的方法,仅拓展地下管网一项,就需要比暴雨管理计划更多的资金。 

  这一规划是2011年气候适应规划的延伸,它的特点是将哥本哈根市内各区域按未来洪灾风险程度进行划分,并提出对应步骤和实施计划。 

  市政府首先对整个哥本哈根大区做了洪涝风险调查,依据数据分析制成地图,作为前期规划的重要依据。从2016年起,每年根据4个标准确定哪个新项目上马。这4个标准是:暴雨的风险程度、项目的难易程度、新项目与其他城市发展项目是否有连带关系、新项目是否可以帮助改变某一地带的整体面貌。 

  具体做法是将雨水的地上处理和地下处理结合起来。市政府计划四大项工程,即沿洪水易经线路,铺设管道将水导入湖中或港口;道路沿途建蓄雨池;利用公园或人工湖蓄积大量雨水;街面设绿地吸收部分渗水。工程将耗时7至9年,目前第一个项目已经开工。 

  暴雨管理规划所提出的治理措施,很大程度上恢复了城市现代化前的雨水自然循环规律,不同的是它加强了地面利用,可以较容易地找出问题点,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,减少洪涝带来的损失。 

  例如,雨水的地上处理意味着几乎所有街道都要有渗水功能。街道将按其各自的特点,分成不同类别:除了保留机动车道仍用沥青路外,根据需要,专门建立一批具有蓄水功能的街面或建筑物之间的水池;挖低现有人工湖,增大其存水量;人行道和街角地带去掉沥青,改为石板和石块混铺。 

  这一庞大规划的资金主要来自水费中的废水处理提价。有些项目位于私人占地,市政府则建立公私合作项目,圣·安娜广场就属于此类。从社会经济效益来讲,按哥本哈根市政府2015年11月的估算,未来75年,对于一个拥有170平方米房产的哥本哈根家庭来说,每年最多多交1375丹麦克朗的水费。市政府特别强调,若不采取措施,按照保守计算,哥本哈根将在下一个百年之内付出160亿至180亿丹麦克朗的损失。2011至2013年的哥本哈根暴雨损失就达到了60亿至90亿丹麦克朗。 

  从制定到执行哥本哈根暴雨管理规划,这个国家有着很强的传统优势,即跨部门、跨行业及公私间协作。治理洪灾,看上去只与水务部门、废水处理部门相关,但它实际上涉及道路、水务、公园、环保等多个政府部门。   

  将暴雨管理做成城市品牌   

  2014年,哥本哈根市被欧盟评为“欧洲绿色首都”。实际上,哥本哈根已在利用气候适应和暴雨管理来打造城市品牌。 

  近两年来,哥本哈根的暴雨管理规划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。欧盟最近在其官方网站上,详细介绍了哥本哈根这一规划;美国纽约与哥本哈根于2015年下半年签订了气候适应协议;比利时第二大城市安特卫普2016年4月派代表团,到哥本哈根学习暴雨管理经验;英国伯明翰市尤其关注丹麦跨部门、跨行业及其公私间合作关系,认为这种多方合作关系对有效执行任何已定方案起到了巨大作用。 

  丹麦首都大区供给公司总裁拉斯特·克尔森接受采访时说:“2011年的水灾要是发生在今天,我们的应对能力已经提高了30%。”他提到,哥本哈根市政府已实现了第一步计划,即改造现有的公园和操场,建设下凹式绿地来收集雨水,这是相对容易实现的目标。目前暴雨管理计划进入了“困难模式”阶段,即改造现有的地下管线,实现雨污分流。这样暴雨来临时,不会给下水道带来过大压力,造成污水泛滥。据拉斯特·克尔森预计,丹麦还要10至12年才能实现预定目标。“到那时,再碰上2011年7月2日那样的暴雨,我们就能避免其70%至80%的损失。” 






北京沃特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777号    客服热线:010-85763025

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北口水利综合楼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E-mail:szy@sinowbs.org Copyright ©2012-2024 All rights Reserved

微信扫一扫

水务论坛公众微信

关注有惊喜